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施工行业管理协会!
挖土网 宜居网


北京建设工程数据库联网执法

       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底,北京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共执法抽查工程7098项次供图/CFP
       面对工程质量监管的压力,北京已经将企业、人员、工程项目三大数据库联通,以便执法人员随时对工程施工进行核实,查找违法行为,大幅提高了执法效率。截至目前,北京市共有2266家企业和68760名注册建造师纳入市场行为信用评价。
       东三环国贸桥东,在鳞次栉比的高楼中间,塔吊星罗棋布,一幢新的北京高度“中国尊”正在崛起;长安街木樨地桥北,在繁华的商业区之下,盾构机轰隆,一条贯通南北的轨道交通线路“16号线”正在掘进……
        近年来,北京城市建设高速发展,建设规模持续保持在2亿平方米以上,轨道交通工程11条线路、近200公里同时掘进,安全质量监管工作繁重而艰巨。市住建委围绕保障房、轨道交通等民生工程的质量管理工作,不断创新体制机制,规范强化网格化监管,积极、迅速落实住房城乡建设部全国工程质量两年治理行动等各项部署和要求,连续多年在全国住房城乡建设部质量大检查中名列前茅。
       健全体系
       建立质量监管的长效机制
       引入“小业主”实地查看工程质量
       2014年9月20日,经过近两年的筹备、起草和反复讨论,《北京市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公开征集意见。这是北京市严格执行中央各项法规、制度和标准,总结吸收国内外先进立法经验,精心制定的一部地方性法规。条例着眼解决北京市建设工程质量管理中面临的突出问题,促进我市建筑行业的长远健康发展,将为持续提升北京市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水平提供坚强的法制保障。
       除了完善立法,北京市持续完善工程质量管理制度,特别是强化对监理企业、工程质量检测机构、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的质量监管,专门下发了加强保障性住房和自住型商品房工程质量管理的指导性意见。制订了《居住建筑门窗设计规范》等104项建筑行业地方标准,数量位居全国前列,确立了较高的工程质量标准。同时,大力推广绿色建筑和住宅产业化,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先进的管理方法和工业化的生产方式,促进建筑产业的转型升级。
       实施风险管理,对于消除质量隐患、提升管理水平尤为重要。北京市建立了建设质量终身负责制,在商品房工程建设中,严格落实永久性标牌制度,建设单位对其全过程质量负总体管理责任,并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引入第三方机构提供质量安全专业评估。自2011年起,北京市确定专业机构对本市轨道交通建设工程开展安全质量状态评估工作,依托其专业评估检查、检测、分析,实行差别化监督抽查和监督执法,实现了检查与执法的无缝对接,大力减少了轨道交通质量安全事故的发生。
       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引入“小业主”实地查看工程质量,是北京市一直坚持的成功经验。在保障房和自住型商品房质量监管中,在房屋竣工验收前,要求建设单位组织开展“工地开放日”活动,邀请部分业主察看房屋质量,充分听取业主意见。同时,建设单位还在销售场所处,随项目施工进度同步公示项目中应用的建筑钢筋、预拌混凝土、产业化住宅部品与建筑外窗、给水管材等结构及重要使用功能建筑材料,方便业主知情。
       源头治理
       严把建筑材料质量关
       对4种建材的供应企业开展信用评价
       建材是保障工程质量的源头。北京市确立了“以使用带生产、以诚信保质量、以清出促诚信、谁使用谁负责”四个原则,建立“建材使用诚信管理、建材使用导向、建材使用信息公示”三个机制。北京从2008年开始试点对政策性住房实施主要建筑材料采购备案制度。2012年,北京开始实施包括所有办理施工许可的建设工程实施结构性材料、重要功能性材料和设备采购的备案制度,实现了本市建设工程材料和设备使用全过程可追溯管理。
       结合采购备案系统建材使用状况,采取重点监控的专项检查方式加强工程现场建设工程材料的使用管理。北京市建材办一位负责人表示,“检查建设工程材料和设备采购备案执行情况,检查工程现场建设工程材料使用管理制度建设情况,对现场的建设工程材料进行实物抽样检测,对抽样检测不合格的材料,责令施工单位整改,并对材料供应企业进行通报,情节较重的限制其参与本市建设工程材料招投标”。
       据介绍,2010年至今,北京市共对59家供应不合格建筑材料企业进行了通报、移交处理,对2家情节严重的建筑材料供应企业进行了限制招投标处理。
       北京市还进一步建立了建材企业信用评价体系,进一步规范本市建设工程材料使用行为,营造建设工程材料供应诚信守法的市场环境。通过供应企业市场行为信用评价系统,首批对预拌混凝土、防水材料、建筑外窗、塑料管材管件等4种建设工程材料的供应企业实时采集信用信息,开展市场行为信用评价试点,根据信用评价得分,分类实行差别化监管,鼓励使用得分80分以上供应企业生产的建材,加强已使用得分低于60分供应企业的监管。
       提升效能
       着力提高质量监管信息化水平
       建成施工企业和建筑师诚信评价体系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搭建专业化管理平台,对提升质量监管效能提供了有效载体。依托信息技术,北京市建立起了危险性较大工程信息管理系统、起重机械备案管理系统、附着升降式脚手架备案管理系统、安全生产许可证管理系统等多个系统,并建立了统一的数据接口,质量监管在深度、广度上进一步加强。
       “今天的1厘米角度偏差,就有可能导致丢掉明天的1亿元大单!”在地铁16号线16标段甘家口车站施工现场,项目经理老李在纠正钢筋支模细小角度偏差的同时,又召集手下上了堂“思想教育课”。北京市通过建立“施工总承包企业及注册建造师诚信评价指标体系”,科学设置指标,解决了企业“多干活多扣分,不干活不扣分”的难题,同时结合实际,没有将本地税收等纳入指标,避免了诚信评价成为新的地方保护壁垒。2013年初开始正式将评价结果应用到评标环节,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初步建立,有效加强了施工现场和建筑市场的“两场联动”。质量保证行为,已成为企业权衡利弊后的自觉行动。
       据介绍,截至目前,北京市共有2266家企业和68760名注册建造师纳入市场行为信用评价。实现了企业、人员和工程项目三大数据库的互联互通,保障了执法人员及时调取相关信息资料,与施工现场实际情况进行核对,查找违法行为,较大程度地提高了执法工作的效率。执法人员作出处罚或处理后,信息反馈到建筑市场监管的各个环节,对违法企业和人员采取相应的制约措施。经过近几年的实践,违法行为大幅下降。
       强化监管
       创新以质量为核心的执法模式
       房屋质量通病投诉率大幅下降
       9月4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召开全国工程质量治理两年行动电视电话会议,传达学习国务院领导同志关于抓好工程质量工作的重要批示,部署开展工程质量治理两年行动工作。
在会议结束的同一时刻,北京市立即召开了全市工程质量治理两年行动动员大会。随即,《北京市工程质量两年行动工作方案》印发,以更高标准、更高水平、更大力度落实住房城乡建设部工作部署。治理行动迅速在保障房、自住房、轨道交通等民生工程中展开。
       北京市通过构筑管理上评估、执法、监督的“三位”闭合,实现了执法过程的一体化,筑牢了施工现场建设、施工、监理安全质量管理“铁三角”,有效推动落实主体责任,形成企业自主、政府监管、市场调节、社会参与,齐抓共管的安全质量共同治理体系。
       质量通病是市民对房屋质量投诉的集中问题。北京市着力开展了质量常见问题专项治理。结合近几年质量投诉问题呈现的特点,按照“标本兼治、惩防并举”原则,我市深入开展了以治理“不按照设计图纸施工、不按照施工技术标准施工、不按照要求对建筑材料进行检验”为主题的住宅工程质量常见问题专项整治活动,逐步形成住宅工程质量常见问题有效的防治体系,质量通病得到有效治理,投诉率大幅下降。
       同时,逐步加大对工程质量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和建筑市场清出力度,加强工程各参建企业市场行为的动态监管。自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底,北京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共执法抽查工程7098项次,下发责令改正通知书1183份,对责任主体实施质量处罚共计433起,处罚总额1566.78万元。
       文/本报记者 范辉
 

版权所有:中国施工行业管理协会   京ICP备17061392号-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三里河路建设部建材南新楼 邮政编码:100081 电话:010--57811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