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单减工资增建筑业“入冬”,施工机器人和量产式住宅将增加
2015年3月,上海陆家嘴,一位工人在工地上施工。 寇聪 澎湃资料图
12月24日,由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共同编制的《上海市建筑业行业发展报告(2015年)》正式出版,成为上海首次以政府主管部门名义正式出版的建筑业行业发展报告。
报告展现了上海建筑业发展的全景,同时也指出了上海建筑业正在面临的挑战,尤其是近来经济增速放缓之后,对建筑业的冲击非常明显。
《报告》显示,受到多重因素影响,面临“新常态”的上海建筑业也挥别了高速增长,进入减速慢行的存量时代。报告显示,2015年上海全市相关施工项目为3881个,比上年减少192个;新开工施工项目1708,比上年减少333个。
上海市住建委副主任裴晓表示,建筑业支撑了改革开放30多年所取得的重大成果,同时,建筑业在快速发展多年之后也积累了一些问题,建筑企业要从单纯的规模扩张转向品质的提升。比如建筑业是目前极少未实现工业化的产业,这也使得这一行业在发展中遇到了不少瓶颈,像经常说到的质量通病,要彻底解决还是要更多依靠建筑工业化,依靠产业工人,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建筑工人。
对此,上海鲁班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首席顾问杨宝明博士在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专访时表示,建筑行业已从过去两位数的增长跌落到2015年的个位数增长,甚至还有负增长的可能,而过去那种建筑行业高增长的时代已经过去。“但建筑行业步入‘冬天’也未必全是坏事,反而会倒逼更多企业去谋划转型发展。”
杨宝明说,上海建筑业的发展的其实有很多的亮点,像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工业化、绿色建筑,都走在全国的前面。“如果我们制定一些更好的政策利用上海市现有的资源,完全可以在形成一个新的产业链,预计比现在的监理咨询行业、造价咨询行业都要大十倍以上。”
2015年5月,上海杨浦区腾越路,一辆挖掘机正在工地施工。高征 澎湃资料图
建筑行业工资涨得快“肯定是一种趋势”
澎湃新闻:普通人与建筑行业打交道最多的时候大概就是住宅装修了,但近年来装修人工费不断增长,在建筑行业的其它领域是否也存在类似现象?
杨宝明:人工费在整个建筑业都是快速增加,现在一个普工(非技术工人)都要达到每月近一万元,当然工作时间会比较长,比较辛苦。但按小时工资来算,比其它行业涨的也要快,比大学毕业生的工资也要高很多。这肯定是一种趋势,一是建筑工人野外作业,现场施工,辛苦也有危险,对现在年轻人吸引力不大,原先建筑工人的后代也不愿意做这一行,缺少接班人。所以建筑工人数量会越来越短缺,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
建筑工人越来越少,对今后建筑业的发展是一个挑战,同时也会倒逼建筑企业去提升管理和工业化程度,现在也有很多人提产业化,将建筑业更多地靠近工厂化;另外是信息化,提高管理水平和工效,也有在研究有些工种能否用机器人替代,比如安装玻璃用机器人等。
“互联网改变建筑业的时机已经到来”
澎湃新闻:在经济新常态下,发展增速放缓,对上海建筑行业带来的影响有哪些?
杨宝明:经济增速放缓对建筑业的影响是比较明显的。我认为建筑业的一个大转折,2015年有非常明显的特点,我们建筑业以前20%(像互联网一样的增速水平),从2014年开始到2015年前三个季度,下降到2.3个增长点,连GDP的一半都不到。从企业的角度来讲,形势是非常严峻的,建筑企业不倒的神话已变。一些有规模的建筑企业,包括特级、一级企业开始破产、倒闭、资金链断裂。
原因在于,前些年大部分建筑业的战略设计水平是比较低的,大家都依靠快速的增量,相互竞争资源,水涨船高,而后面的发展,有的企业会发展更快,有的企业会快速消亡。
建筑企业破产、重组的越来越多,建筑业的冬天肯定到来了,这一新常态倒逼建筑业要进步。比如建筑业也是受互联网影响到目前为止最小的行业,但从2015年开始受互联网的影响会越来越大,因为互联网与建筑业中的BIM技术结合,对建筑业的改变就开始增大了,互联网改变建筑业的时机已经到来了。
所以说如果利用这个“冬天”淘汰一批差的企业,好的企业会更加注重创新。从中长期来看,这个“冬天”未必是坏事。
“批量生产式住宅会越来越多”
澎湃新闻:在很多人眼里,建筑业门槛低,属于典型的劳动力密集型行业,未来建筑业的发展是否会颠覆人们的观念?
杨宝明:工厂化、3D打印技术等,建筑业正在尝试一些新的变化,今后建筑业在新技术上的使用也会更多。
上海政府部门目前正在推进建筑工业化(预制装配建筑)、BIM应用以及绿色建筑等,这在全国走在了前面。今后建筑业劳动力使用减少,但高科技的使用比其它行业可能还会弱一些,这与过去任务量很足而创新不足有关。要根本性改变建筑业劳动密集型的特征,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澎湃新闻:预制装配建筑近几年在上海才得到快速发展,但也有人担心这类建筑在质量、耐久性方面可能不及采用传统工艺的建筑,未来它会取代传统的建筑工艺吗?
杨宝明:预制装配建筑在质量、耐久性、安全性方面有具体规范要求,工业化生产也肯定能提高产品质量,而且工业化的目的是要提升质量,那种认为传统的现场浇筑的房子更好只是一种误判。
今后,预制装配建筑在新建建筑中的比例会不断提高,但也不会一步到位取代原先的传统工艺,尤其是一些结构复杂的大型建筑,预制装配的工艺并不适合。因为建筑工业化需要标准化的配合,工业化最适合标准化的建筑,比如住宅建筑,批量生产才能降低成本。现在国内还是有很多形态各异的建筑,标准化的生产方式就很难适应。当然即便是超高层、摩天大楼,即便主体结构还不行,内部的一些建筑构件也可以工厂化。总之增加工厂化的比例,减少现场施工作业量,这是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