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前宏观调控形势下建筑施工企业发展策略
2011 年,国家宏观政策确定了 “ 调结构,控通胀,促转型,惠民生 ” 的总体基调,同时在房地产行业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土地、融资等方面十分严厉的宏观调控政策。作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产业的房地产业,涉及建筑、土地、金融、原材料等多个经济领域和行业。建筑施工企业必然会受到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影响。因此,建筑施工企业必须站在战略的高度分析、把控企业所处的国内市场环境和行业政策导向,制定企业战略规划,提升企业自身竞争力,使企业在千变万化的市场风云中做到从容面对。
一、对宏观调控政策下房地产业及建筑施工企业市场分析
首先,房产企业的危机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早已 “ 山雨欲来风满楼 ” 。这次危机的发端要追溯到 2007 年。 2007 年中国正值宏观经济调控攻坚阶段。 2008 年的全球金融风暴迫使中国放弃初见成效的调控,在四万亿刺激之下,地方政府和开发商开足马力大搞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开发房地产,以房地产业带动相关的产业,各地政府债台高筑,最终造成了 2011 年疯狂地通货膨胀。 2007 年到 2011 年期间,中国经济政策转了 360 度,从调控到大力刺激再到调控。可谓是声势浩大地走了一遭,但带来的弊端也可见一斑。 2011 年初,国家加大了对房产市场的调控,主要是通过限购、紧缩购房贷款、增设房产税等手段来抑制房价。事实上,调控也带来了许多政府不愿看到的情况,诸如实体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土地财政收入减少、房产崩盘可能性增大等等。但是相比较放开信贷闸门、放松限购政策所带来的 CPI 脱缰,社会和政局出现不稳定现象而言,政府宁愿放弃一些眼前的既得利益。
另外,平时认为回款率较好的政府项目,目前也困难重重。今年的政府债务平台,已被认定为通胀发生的主要根源,地方政府项目近几年大量上马,借债过度已成为宏观经济调控最突出的问题之一,有一些媒体认为,像美国经常出现的政府破产危机,在今后中国很多地方政府也将会出现,不会是稀奇的事。由此看来,政府投资项目也不全是保险项目,对以后的政府项目也须持谨慎态度,具体情况具体对待。
通过认真细致的市场调研和对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深入解读,建筑企业的前景或许没有想象中的那么不乐观。近日,温家宝总理在出席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总理第十次会议时再次强调: “ 房地产市场调控绝不可能有丝毫动摇,我们的目标是既要使房价回归到合理的水平,同时又要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 。从总理的讲话中,可以获得两方面重要的信息。一方面,伴随着全国各省市保障性住房的大面积开工,在严厉的调控政策下,政府有信心也有能力保证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国家住建部高层领导表示: “ 这一次的调控和 2008 年最大的不同就是,同时进行的大规模的保障性住房建设,既能起到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作用,也的确能起到带动投资和消费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对冲房地产调控对经济的影响 ” 。另一方面,随着保障性住房投入市场的比例增大,当房价回归到一个合理的水平 ( 普通居民 “ 踮踮脚尖,努努力 ” 能够到的水平 ) ,国家一定会放松限购,把房价真正交还市场。
二、建筑施工企业应对危机的短期策略和长远规划
( 一 ) 应对危机的短期策略
国家房价调控政策给建筑施工企业带来的第一波冲击就是春节年关,供应商、农民工必须清欠,而开发商的两大资金来源即贷款和销售都几乎被切断,大多数建筑企业都面临资金压力,一些规模较小的企业甚至会出现资金链断裂,企业运营艰难等情况。建筑施工企业要在危机中逆势而上、转危为机,应该做出如下的策略调整。
1 、严格控制新接项目的质量
在市场开发工作中要坚持 “ 有所为,有所不为 ” 的原则,亏本的项目决不承接,交不起学费的项目决不去干。在市场开发上要坚持量与质的统一,以量确保一定的经营规模,以质赢得预期的回报。把好项目准入关,重点把好投标报价关和合同评审关,提高承揽任务的质量,从源头上杜绝亏损项目的出现。
2 、加强应收账款管理
对应收款项要及早催收入库,要重点关注在建工程拖欠款率居高不下的问题,从源头上遏止回款率在 70% 以下的在施项目的选择,做好在建工程款回收的履约工作,尽可能提高在建工程款的回收率,降低在建工程拖欠款增长率。每年要制定实现竣工拖欠款回收额目标,一定要千方百计、不折不扣的完成预期的清收任务。
3 、加强内部风险管控
对支付风险和成本风险较大的项目要及时列出和处理。对项目部资金情况梳理和收款计划的落实进行专门监控。企业法务部、财务部等有关部门要及时进行每月在建工程风险报告,对存在资金隐患项目做出风险预警。
( 二 ) 应对危机的长远规划
当然,建筑施工企业要把自己从困境中解救出来,真正实现持续健康发展,关键是实现转型。企业 “ 转型 ” 包含两层意思。
首先,建筑施工企业要调整产业结构,形成一业为主、适度多元的战略格局。
建筑施工企业长期以土建施工为主业,市场覆盖狭窄,利润空间日益萎缩,企业资本积累受到了极大的限制,综合竞争力不强。在行业不断变化的情况下,只有抓住机遇,灵活地部署自己的专业格局,才能突出重围。建筑施工企业要树立 “ 大建筑 ” 概念,走适度多元的经营之路。建筑施工企业要深度发展、做精做细与房建相关的地基、装饰、消防、钢结构、智能化、通风空调等专业工程,对已取得的资质做好综合利用,细分业务板块,有重点、分阶段进行突破,力争在 “ 十二五 ” 期间形成以四大板块为支撑的战略格局:主业板块 ( 房建施工 ) 打品牌,求稳定;专业板块 ( 房建以外专业施工 ) 创效益,增实力;供应链板块 ( 物资、模具、设备等 ) 挖潜力,降成本;产业链板块 ( 房地产开发、设计、监管等 ) 促转型,谋发展。在有机会的条件下探索经营方式的提升换代,将施工经营与资本经营有机结合,积极探索 DB( 设计 — 施工 ) , EPC( 设计 — 采购 — 施工 ) , BT( 建设 — 转让 ) , BOT( 建设 — 经营 — 转让 ) 等投资承包方式的运用和实施模式。其次,建筑施工企业的发展要从基于外部关系竞争力的运营转型到基于内部自生能力的提升上来。
1 、加强成本控制,提高产值利润率
最近几年,随着国家 4 万亿投资计划的实施,大多数建筑施工企业处于快速发展时期,随着经营规模的持续扩大,要求建筑施工企业必须快速提升成本管理能力,不然干的越多亏得越多,规模扩大就等于自掘坟墓。在做好成本管理基础工作的基础上,采取有效措施压缩管理成本,比如实施物化生产要素集中运营,在供应链板块降低成本,实现项目管控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物化生产要素集中运营的目标一方面是努力满足企业内部市场,逐步达到内部市场的全面覆盖,另一方面要拓展外部市场,增加新的盈利点。
2 、加强工程质量预控,提高质量创优水平
提高工程质量打造精品工程既是市场竞争的需要,也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企业在质量管理方面要大力推行样板引路的做法,质量管理的重点工作是在确保结构安全的基础上,全面提升装饰装修质量。要下大力气做好六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提高管理、施工及一线操作人员的自身素质,树立精品意识;二是加强材料的质量把控,提高材料采购和现场验收人员的质量鉴定水平;三是提高施工质量管理水平,每项工程都要有总体施工方案,每一分项工程施工前都要做到方案先行;四是不断完善质量管理体系,要有相应的施工质量检验制度,责任明确,层层把关;五是确保施工工序的质量,建立严格的交接检查制度,坚持项目内部自检和各工序之间的互检;六是加强项目的过程质量控制,重点抓好质量通病的防治。
3 、加强新技术应用和技术创新,提升企业竞争力
近年来,在各地大型市政公用工程、城市标志性建筑和重点工程的实施中,建筑科技含量不断增加,施工难度也不断加大,对建筑施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企业要制定科技工作的长效机制,促进技术的积累与转化。企业要对自主研发项目加大人力、物力及财力等方面的投入,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 “ 产、学、研 ” 相结合的自主技术创新体系,以技术中心为核心,充分发挥企业内部技术专家、学术带头人的作用,在技术管理、新技术推广应用、 QC 小组攻关、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方面做好 “ 传、帮、带 ” 工作,努力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一步鼓励发明创造,提高自主知识产权的数量和质量,将自主创新的成果积极进行转化,应用到施工实践中去。
4 、加强信息化建设,再造管理流程,提高管控能力
信息化建设水平是企业整体水平、形象和地位的重要标志,是一项基础性、长期性和经常性的重要工作。长期以来,建筑施工企业由于缺乏及时准确的数据获取能力,企业无法发挥经营要素的规模效益,从而显出成本劣势,满足不了产业领域不断延伸和市场地域不断扩张的迫切要求,只有从信息化建设入手,提高集约化管理,提高整体管理水平,企业效益才能在经营规模扩张的同时得以提升。建施工企业要将先进的管理理念和计算机技术相结合,有效收集和处理与经营管理相关的信息,进行企业流程再造,实现成本管控,提高经济效益,提升竞争力,实现企业跨越发展。市场不相信眼泪,建筑施工企业应该保持清醒冷静的头脑,定准目标、苦练内功、提升管理水平,为业主打造更多精品工程,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加快实现企业的 “ 十二五 ” 战略目标。 ( 文 / 梁建军 )
一、对宏观调控政策下房地产业及建筑施工企业市场分析
首先,房产企业的危机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早已 “ 山雨欲来风满楼 ” 。这次危机的发端要追溯到 2007 年。 2007 年中国正值宏观经济调控攻坚阶段。 2008 年的全球金融风暴迫使中国放弃初见成效的调控,在四万亿刺激之下,地方政府和开发商开足马力大搞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开发房地产,以房地产业带动相关的产业,各地政府债台高筑,最终造成了 2011 年疯狂地通货膨胀。 2007 年到 2011 年期间,中国经济政策转了 360 度,从调控到大力刺激再到调控。可谓是声势浩大地走了一遭,但带来的弊端也可见一斑。 2011 年初,国家加大了对房产市场的调控,主要是通过限购、紧缩购房贷款、增设房产税等手段来抑制房价。事实上,调控也带来了许多政府不愿看到的情况,诸如实体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土地财政收入减少、房产崩盘可能性增大等等。但是相比较放开信贷闸门、放松限购政策所带来的 CPI 脱缰,社会和政局出现不稳定现象而言,政府宁愿放弃一些眼前的既得利益。
另外,平时认为回款率较好的政府项目,目前也困难重重。今年的政府债务平台,已被认定为通胀发生的主要根源,地方政府项目近几年大量上马,借债过度已成为宏观经济调控最突出的问题之一,有一些媒体认为,像美国经常出现的政府破产危机,在今后中国很多地方政府也将会出现,不会是稀奇的事。由此看来,政府投资项目也不全是保险项目,对以后的政府项目也须持谨慎态度,具体情况具体对待。
通过认真细致的市场调研和对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深入解读,建筑企业的前景或许没有想象中的那么不乐观。近日,温家宝总理在出席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总理第十次会议时再次强调: “ 房地产市场调控绝不可能有丝毫动摇,我们的目标是既要使房价回归到合理的水平,同时又要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 。从总理的讲话中,可以获得两方面重要的信息。一方面,伴随着全国各省市保障性住房的大面积开工,在严厉的调控政策下,政府有信心也有能力保证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国家住建部高层领导表示: “ 这一次的调控和 2008 年最大的不同就是,同时进行的大规模的保障性住房建设,既能起到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作用,也的确能起到带动投资和消费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对冲房地产调控对经济的影响 ” 。另一方面,随着保障性住房投入市场的比例增大,当房价回归到一个合理的水平 ( 普通居民 “ 踮踮脚尖,努努力 ” 能够到的水平 ) ,国家一定会放松限购,把房价真正交还市场。
二、建筑施工企业应对危机的短期策略和长远规划
( 一 ) 应对危机的短期策略
国家房价调控政策给建筑施工企业带来的第一波冲击就是春节年关,供应商、农民工必须清欠,而开发商的两大资金来源即贷款和销售都几乎被切断,大多数建筑企业都面临资金压力,一些规模较小的企业甚至会出现资金链断裂,企业运营艰难等情况。建筑施工企业要在危机中逆势而上、转危为机,应该做出如下的策略调整。
1 、严格控制新接项目的质量
在市场开发工作中要坚持 “ 有所为,有所不为 ” 的原则,亏本的项目决不承接,交不起学费的项目决不去干。在市场开发上要坚持量与质的统一,以量确保一定的经营规模,以质赢得预期的回报。把好项目准入关,重点把好投标报价关和合同评审关,提高承揽任务的质量,从源头上杜绝亏损项目的出现。
2 、加强应收账款管理
对应收款项要及早催收入库,要重点关注在建工程拖欠款率居高不下的问题,从源头上遏止回款率在 70% 以下的在施项目的选择,做好在建工程款回收的履约工作,尽可能提高在建工程款的回收率,降低在建工程拖欠款增长率。每年要制定实现竣工拖欠款回收额目标,一定要千方百计、不折不扣的完成预期的清收任务。
3 、加强内部风险管控
对支付风险和成本风险较大的项目要及时列出和处理。对项目部资金情况梳理和收款计划的落实进行专门监控。企业法务部、财务部等有关部门要及时进行每月在建工程风险报告,对存在资金隐患项目做出风险预警。
( 二 ) 应对危机的长远规划
当然,建筑施工企业要把自己从困境中解救出来,真正实现持续健康发展,关键是实现转型。企业 “ 转型 ” 包含两层意思。
首先,建筑施工企业要调整产业结构,形成一业为主、适度多元的战略格局。
建筑施工企业长期以土建施工为主业,市场覆盖狭窄,利润空间日益萎缩,企业资本积累受到了极大的限制,综合竞争力不强。在行业不断变化的情况下,只有抓住机遇,灵活地部署自己的专业格局,才能突出重围。建筑施工企业要树立 “ 大建筑 ” 概念,走适度多元的经营之路。建筑施工企业要深度发展、做精做细与房建相关的地基、装饰、消防、钢结构、智能化、通风空调等专业工程,对已取得的资质做好综合利用,细分业务板块,有重点、分阶段进行突破,力争在 “ 十二五 ” 期间形成以四大板块为支撑的战略格局:主业板块 ( 房建施工 ) 打品牌,求稳定;专业板块 ( 房建以外专业施工 ) 创效益,增实力;供应链板块 ( 物资、模具、设备等 ) 挖潜力,降成本;产业链板块 ( 房地产开发、设计、监管等 ) 促转型,谋发展。在有机会的条件下探索经营方式的提升换代,将施工经营与资本经营有机结合,积极探索 DB( 设计 — 施工 ) , EPC( 设计 — 采购 — 施工 ) , BT( 建设 — 转让 ) , BOT( 建设 — 经营 — 转让 ) 等投资承包方式的运用和实施模式。其次,建筑施工企业的发展要从基于外部关系竞争力的运营转型到基于内部自生能力的提升上来。
1 、加强成本控制,提高产值利润率
最近几年,随着国家 4 万亿投资计划的实施,大多数建筑施工企业处于快速发展时期,随着经营规模的持续扩大,要求建筑施工企业必须快速提升成本管理能力,不然干的越多亏得越多,规模扩大就等于自掘坟墓。在做好成本管理基础工作的基础上,采取有效措施压缩管理成本,比如实施物化生产要素集中运营,在供应链板块降低成本,实现项目管控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物化生产要素集中运营的目标一方面是努力满足企业内部市场,逐步达到内部市场的全面覆盖,另一方面要拓展外部市场,增加新的盈利点。
2 、加强工程质量预控,提高质量创优水平
提高工程质量打造精品工程既是市场竞争的需要,也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企业在质量管理方面要大力推行样板引路的做法,质量管理的重点工作是在确保结构安全的基础上,全面提升装饰装修质量。要下大力气做好六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提高管理、施工及一线操作人员的自身素质,树立精品意识;二是加强材料的质量把控,提高材料采购和现场验收人员的质量鉴定水平;三是提高施工质量管理水平,每项工程都要有总体施工方案,每一分项工程施工前都要做到方案先行;四是不断完善质量管理体系,要有相应的施工质量检验制度,责任明确,层层把关;五是确保施工工序的质量,建立严格的交接检查制度,坚持项目内部自检和各工序之间的互检;六是加强项目的过程质量控制,重点抓好质量通病的防治。
3 、加强新技术应用和技术创新,提升企业竞争力
近年来,在各地大型市政公用工程、城市标志性建筑和重点工程的实施中,建筑科技含量不断增加,施工难度也不断加大,对建筑施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企业要制定科技工作的长效机制,促进技术的积累与转化。企业要对自主研发项目加大人力、物力及财力等方面的投入,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 “ 产、学、研 ” 相结合的自主技术创新体系,以技术中心为核心,充分发挥企业内部技术专家、学术带头人的作用,在技术管理、新技术推广应用、 QC 小组攻关、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方面做好 “ 传、帮、带 ” 工作,努力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一步鼓励发明创造,提高自主知识产权的数量和质量,将自主创新的成果积极进行转化,应用到施工实践中去。
4 、加强信息化建设,再造管理流程,提高管控能力
信息化建设水平是企业整体水平、形象和地位的重要标志,是一项基础性、长期性和经常性的重要工作。长期以来,建筑施工企业由于缺乏及时准确的数据获取能力,企业无法发挥经营要素的规模效益,从而显出成本劣势,满足不了产业领域不断延伸和市场地域不断扩张的迫切要求,只有从信息化建设入手,提高集约化管理,提高整体管理水平,企业效益才能在经营规模扩张的同时得以提升。建施工企业要将先进的管理理念和计算机技术相结合,有效收集和处理与经营管理相关的信息,进行企业流程再造,实现成本管控,提高经济效益,提升竞争力,实现企业跨越发展。市场不相信眼泪,建筑施工企业应该保持清醒冷静的头脑,定准目标、苦练内功、提升管理水平,为业主打造更多精品工程,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加快实现企业的 “ 十二五 ” 战略目标。 ( 文 / 梁建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