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两种常见的灌注成桩后质量缺陷及应对措施
在桥梁桩基础施工过程中,由于地理环境、机械设备及人为因素等原因,难免在施工过程中出现一些缺陷桩现象。一旦缺陷桩基出现,不同缺陷程度有不同的处理方法,但是成本低效益高的方法是人们一直追寻的。
(一)桩全长小于设计要求
产生的原因:
(1)混凝土灌注终孔时控制失误,处理桩头后,混凝土顶面高程小于设计要求。
(2)钻孔底部沉积的虚渣在清孔时未清理干净,导致桩全长小于设计要求。
处理措施:
1、基坑开挖后进行钻孔桩的接长。接长施工前,先清理干净混凝土以上的浮渣和松散的混凝土等,将顶面人工凿修平整。然后,在护筒防护下开挖接长部分的桩孔。接长部分桩孔直径应大于设计钻孔桩直径40cm,深度从平整后的混凝土面向下不小于设计位置。接长部分混凝土的强度应比原设计提高一个等级;
2、因钻孔桩底部沉积未清理干净造成的桩全长小于设计的现象,处理的困难度较大。一般可以在征得设计单位同意的前提下,采取钻孔桩底部压浆或者高压注浆处理。
(二)桩体混凝土不连续
产生的原因:发生孔壁局部坍塌的杂物等侵入混凝土,混凝土和易性差等因素在桩体形成夹层导致钻孔桩混凝土不连续。
处理措施:
1、对于钻孔桩底部混凝土夹渣的情况,采取桩底部压浆或者高压注浆方法处理;
2、桩体的少量夹层或不连续,用小型冲击钻钻一系列小直径的孔进行置换清理泥浆和杂物(钻孔直径60—75mm,桩中心一个孔,其余3—4个孔分布在以桩中心为圆心,直径为450mm左右的圆周上)。清理后,进行高压注浆处理;
3、对于夹层较严重的,在钻孔桩中心处钻一个直径75cm的孔,探明缺陷范围,而后以钻孔桩中心为圆心,采用冲击钻,钻直径为80—100cm的孔,而后人工入孔清理,清理结束后,灌注高强混凝土。
除这两点之外,成桩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缺陷,但这里介绍的两种缺陷是施工工程中最为常见的两种。